“明月出天山”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《关山月》。这首诗是李白边塞诗中的代表作之一,描绘了边疆将士在月下守望、思乡怀人的情景,语言雄浑豪放,意境深远,历来被人们传诵。
原诗如下:
关山月
李白
明月出天山,苍茫云海间。
长风几万里,吹度玉门关。
汉下白登道,胡窥青海湾。
由来征战地,不见有人还。
戍客望边色,思归多苦颜。
高楼当此夜,叹息未应闲。
这首诗以“明月出天山”起笔,描绘了一幅壮阔的边塞月夜图景。天山高耸入云,明月从山巅升起,映照在广袤无垠的云海之中,营造出一种苍茫浩渺的氛围。接着,诗人通过“长风几万里,吹度玉门关”进一步渲染边塞的辽远与荒凉,表达了将士们远离家乡、戍守边关的艰辛。
后四句则转入历史与现实的对比,提到汉代的白登山之战和胡人的入侵,反映出战争的残酷与无尽。最后两句“戍客望边色,思归多苦颜”道出了战士们对家乡的思念与无奈,“高楼当此夜,叹息未应闲”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高潮,展现了诗人对边塞将士深切的同情与关怀。
整首诗情感深沉,气势磅礴,既有对自然景象的赞美,也有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,体现了李白诗歌中常见的豪迈与忧思并存的风格。它不仅是边塞诗的典范之作,也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极具代表性的篇章之一。
如果你对这首诗的背景、赏析或相关作品感兴趣,也可以继续深入探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