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青黄不接的意思】“青黄不接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原意是指农作物尚未成熟(青),而旧的粮食已经吃完(黄),形容新旧交替之际出现的物资短缺现象。后来,这个成语被引申为在时间、资源或能力上出现断层或衔接不上的情况,常用于描述经济、生活、工作等方面的一种过渡期困难。
一、成语释义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青黄不接 |
拼音 | qīng huáng bù jiē |
出处 | 出自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“今民无余财,家无积谷,青黄不接,百姓困苦。” |
原意 | 农作物未成熟,旧粮已尽,形容粮食短缺的过渡期 |
引申义 | 指新旧交替时出现的空缺或困难 |
二、使用场景
场景 | 示例 |
经济领域 | 企业转型期间,资金链紧张,出现“青黄不接”的现象。 |
生活方面 | 家中老人刚退休,子女尚未独立,家庭收入暂时不足。 |
工作交接 | 上级调离,新人尚未到位,导致工作出现“青黄不接”。 |
三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型 | 词语 |
近义词 | 资源匮乏、断档、供不应求 |
反义词 | 充足有余、衔接顺畅、储备充足 |
四、注意事项
1. 避免滥用:虽然“青黄不接”常用来形容过渡期的困难,但应根据具体语境判断是否合适。
2. 语体适配: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,口语中较少使用。
3. 搭配恰当:通常与“时期”、“阶段”等词搭配使用,如“正处于青黄不接的阶段”。
五、总结
“青黄不接”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更是一种对现实生活中过渡期困境的精准描述。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变化时,要提前做好准备,避免因衔接不当而导致的被动局面。无论是个人发展、企业管理还是国家政策,都需要关注“青黄不接”这一阶段,以实现平稳过渡和持续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