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什么样的人是失信人员?】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经常听到“失信人员”这个词,但很多人并不清楚它具体指的是什么。简单来说,失信人员是指那些被法院依法认定为有失信行为,并被列入“失信被执行人名单”的人。这类人通常因为拒不履行法院生效的判决、裁定等法律文书所确定的义务,而受到相应的信用惩戒。
为了帮助大家更清晰地了解哪些人会被认定为失信人员,以下是对相关情况的总结和归纳。
一、失信人员的定义
失信人员是指在司法程序中,被人民法院依法认定为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,并且具有故意逃避执行行为的自然人或法人。他们将被列入全国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,受到包括限制高消费、限制出境、限制担任企业高管等多方面的信用惩戒。
二、哪些人可能成为失信人员?
类别 | 具体情形 |
拒不履行法院判决 | 对法院作出的判决、裁定、调解书等生效法律文书,有能力履行而拒不履行。 |
转移财产 | 通过虚假交易、恶意转让等方式转移财产,规避执行。 |
隐瞒财产 | 故意隐瞒自己的财产状况,使法院无法查清其真实资产情况。 |
拒不申报财产 | 在法院要求其申报财产时,拒绝提供或提供虚假信息。 |
拖延执行 | 以各种理由拖延执行时间,影响案件的正常处理。 |
涉及刑事犯罪 | 因拒不执行判决、裁定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员。 |
三、失信人员的后果
1. 限制高消费:不得进行高额消费行为,如乘坐飞机、高铁、入住星级酒店等。
2. 限制出境:不得申请出国(境)旅游、留学等。
3. 影响贷款与信用卡: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会将其列入不良信用记录,影响贷款、信用卡申请。
4. 限制担任企业高管:不得担任企业的法定代表人、董事、监事等职务。
5. 社会信用惩戒:在公共资源使用、政府采购、招标投标等方面受到限制。
四、如何避免成为失信人员?
- 及时履行法律义务:一旦法院作出判决,应尽快履行相关义务。
- 主动沟通协商:如果确实存在困难,可以向法院申请分期履行或延期履行。
- 如实申报财产:配合法院调查,提供真实的财产信息。
- 遵守法律法规:增强法律意识,避免因无知而触犯法律。
五、结语
失信人员不仅会影响个人的信用记录,还可能对生活、工作乃至家庭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。因此,每个人都应重视自身的法律行为,遵守法院判决,避免因失信而陷入困境。
如果你不确定自己是否属于失信人员,可以通过“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”查询相关信息。及时了解自身信用状况,是维护良好社会关系和经济生活的关键一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