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大寒索裘出处于哪里】“大寒索裘”这一成语,常被用来形容在寒冷的天气中寻找衣物保暖,引申为在困境中寻求解决办法。那么,“大寒索裘”究竟出自何处?它的出处和含义是什么?以下将从来源、释义、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呈现。
一、出处与背景
“大寒索裘”最早见于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:“大寒而索裘,非时也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,在天气非常寒冷的时候才去寻找皮衣,说明时机不对,行动迟缓。后世多以此比喻做事不及时,或在问题发生后才采取措施,显得仓促和被动。
此外,《论语·阳货》中也有类似表达:“子曰:‘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。’”虽未直接提及“大寒索裘”,但其思想内涵与之有相通之处,即强调事前准备的重要性。
二、成语释义
词语 | 解释 |
大寒 | 指天气非常寒冷,也可引申为困境或危机。 |
索 | 寻找、索取。 |
裘 | 皮衣,象征保暖、保护。 |
大寒索裘 | 在寒冷时才去寻找皮衣,比喻做事不及时,缺乏远见。 |
三、用法与例句
用法 | 例句 |
用于批评他人做事不及时 | 他总是在项目临近截止时才开始准备,真是大寒索裘。 |
用于自我反省 | 我应该提前做好计划,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大寒索裘了。 |
用于描述社会现象 | 这种政策出台得太晚,简直是大寒索裘,无法有效应对当前问题。 |
四、相关成语对比
成语 | 含义 | 与“大寒索裘”的关系 |
未雨绸缪 | 提前做好准备 | 相对意义,强调事前准备 |
临阵磨枪 | 临时抱佛脚 | 类似“大寒索裘”,强调事后补救 |
亡羊补牢 | 事后补救 | 与“大寒索裘”有相似之处 |
五、总结
“大寒索裘”源于古代文献,最初是对一种行为的批评,后来演变为一个富有哲理的成语。它提醒人们要具备前瞻性思维,避免因延误而陷入被动。在现代生活中,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组织管理,都应注重“未雨绸缪”,而不是等到“大寒”来临才“索裘”。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 |
释义 | 在寒冷时才寻找皮衣,比喻做事不及时 |
用法 | 批评、自省、描述社会现象 |
类似成语 | 未雨绸缪、临阵磨枪、亡羊补牢 |
通过了解“大寒索裘”的出处与含义,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智慧,并在生活中加以运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