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带畏的成语有哪些成语】在汉语中,“畏”字常用来表达对某人、某事的敬畏、恐惧或谨慎。许多成语中都包含了“畏”字,这些成语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,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处世态度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带“畏”的成语,并附上简要解释。
一、总结
以下是常见的带有“畏”字的成语及其含义,涵盖敬畏、畏惧、谨慎等不同语义层面:
成语 | 含义 | 出处/用法 |
望而生畏 | 看见了就感到害怕 | 《论语·子路》 |
胆战心惊 | 非常害怕 | —— |
无所畏惧 | 没有恐惧 |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 |
令行禁止 | 有令必行,有禁必止 | 《汉书·王莽传》 |
如履薄冰 | 处境危险,小心谨慎 | 《诗经·小雅》 |
诚惶诚恐 | 害怕不安,非常谨慎 | 《后汉书·杜诗传》 |
顾忌重重 | 有很多顾虑 | —— |
畏首畏尾 | 前怕狼,后怕虎 | 《左传·昭公二十一年》 |
不寒而栗 | 不冷而发抖,形容非常害怕 | 《史记·酷吏列传》 |
闻风丧胆 | 听到风声就吓破了胆 | 《旧唐书·李光弼传》 |
二、说明
以上成语中的“畏”字,有的表示“害怕”,如“望而生畏”、“不寒而栗”;有的表示“谨慎”,如“如履薄冰”、“畏首畏尾”;还有的表示“敬重”,如“诚惶诚恐”。这些成语在日常交流和文学作品中使用广泛,能够准确地传达说话者的心理状态和情感色彩。
三、结语
了解并掌握这些带有“畏”字的成语,不仅能提升语言表达能力,还能更深入地理解汉语文化中对“敬畏”与“谨慎”的重视。在写作或交谈中适当运用,可以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