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盖棺定论出处于哪里】“盖棺定论”是一个常用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对一个人的评价或结论在死后才最终确定。这个成语虽然常见,但它的出处却并不为所有人所知。以下是对“盖棺定论”出处的详细总结。
一、
“盖棺定论”最早出自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,原文为:“人之行也,或出于善,或出于不善,然其终也,必有定论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人的行为可能有善有恶,但最终都会有一个明确的评价或结论。
后来,“盖棺定论”逐渐演变为一个固定成语,用来形容对一个人一生的评价要在其去世之后才能做出。这一说法强调了人生评价的客观性和最终性,同时也带有一定的历史和道德判断色彩。
需要注意的是,虽然“盖棺定论”常被用于正面评价,但在某些语境中也可能带有批评意味,暗示评价者过于武断或缺乏全面了解。
二、表格形式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盖棺定论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 |
原文引用 | “人之行也,或出于善,或出于不善,然其终也,必有定论。” |
含义 | 对一个人一生的评价或结论在其死后才能最终确定 |
使用场景 | 多用于评价历史人物、社会名流等,也可用于批评或反思 |
现代用法 | 强调评价的客观性和最终性,有时也带讽刺意味 |
文化背景 | 受儒家思想影响,强调道德评判与历史评价的结合 |
注意事项 | 应注意语境,避免因片面信息而做出错误判断 |
三、结语
“盖棺定论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文化观念的体现。它提醒我们,在评价他人时应保持客观、全面的态度,尤其是在面对历史人物或复杂事件时,更需谨慎对待。同时,这也反映出中国文化中对“人生终局”的重视,以及对公正评价的追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