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东倒西歪是怎么解释什么意思】“东倒西歪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人站立或行走不稳、身体摇晃不定的状态。这个词语多用于描述醉酒、疲倦、受伤或精神不振时的身体状况,有时也用来比喻事物混乱无序、不成样子。
一、成语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东倒西歪 |
拼音 | dōng dǎo xī wāi |
出处 | 《红楼梦》等古典文学作品中常见用法 |
释义 | 形容人站立不稳、身体摇晃,或事物杂乱无章 |
用法 | 多用于形容人因醉酒、疲劳、生病等导致的不稳定状态 |
近义词 | 摇摇晃晃、跌跌撞撞、踉踉跄跄 |
反义词 | 站得笔直、稳如泰山、端端正正 |
二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示例句子 |
醉酒后 | 他喝得东倒西歪,连路都走不稳了。 |
疲劳过度 | 工作一天后,她整个人东倒西歪地倒在沙发上。 |
身体不适 | 他因为发烧,走路东倒西歪,脸色苍白。 |
比喻混乱 | 这个房间东西东倒西歪,显得非常凌乱。 |
三、注意事项
1. 语气色彩:该词带有轻微贬义,常用于描述不好的状态或形象。
2. 适用对象:主要用于描述人或物体的状态,不宜用于抽象概念。
3. 搭配使用:常与“走路”、“站”、“坐”等动词搭配使用,增强画面感。
四、总结
“东倒西歪”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常用来描绘人在身体不稳定时的状态,也可比喻事物混乱不堪。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广泛,尤其在描写人物状态或环境混乱时非常贴切。理解其含义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汉语表达方式,避免误用。
如果你对类似成语感兴趣,也可以继续了解“踉踉跄跄”、“摇摇欲坠”等词汇,它们在语义和使用上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