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膏肓的意思是什么】“膏肓”是一个汉语词语,常见于古代文献和成语中。它原本是医学术语,后来被引申为比喻难以挽救或无法解决的严重问题。下面将从字义、出处、引申义及使用场景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。
一、
“膏肓”最早源于古代医学,指的是人体内部的两个重要部位:膏和肓。其中,“膏”位于心下,脂肪较多;“肓”则在膈下,是脏腑之间的空隙。古人认为,这两个部位一旦受到病邪侵袭,病情会非常严重,甚至无药可救。
因此,“膏肓”后来被用来比喻事情已经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,或者形容问题极其严重,难以解决。例如成语“病入膏肓”,即指疾病已深入体内,无法治愈。
此外,在文学作品中,“膏肓”也常用于表达一种深藏于内心、难以言说的情感或秘密,如“心有灵犀一点通”中的隐秘情感,有时也被称作“膏肓之痛”。
二、表格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词性 | 名词(也可作动词) |
本义 | 医学术语,指心下与膈下的部位,多为脂肪与空隙所在 |
引申义 | 比喻病情严重、难以救治;或形容问题严重、无法解决 |
常见用法 | 成语“病入膏肓”、“膏肓之痛”等 |
出处 | 《左传》、《史记》等古代典籍 |
现代用法 | 多用于比喻问题严重、无法挽回的状态 |
文化意义 | 表达对事物发展到不可逆阶段的感叹或惋惜 |
三、使用场景示例
- 成语:“他沉迷赌博,早已病入膏肓,家人劝也无济于事。”
- 文学:“她心中藏着一段不愿提及的往事,仿佛成了她的膏肓之痛。”
- 日常口语:“这件事已经到了膏肓的地步,再拖下去就完了。”
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,“膏肓”不仅是一个具有历史渊源的词汇,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。理解它的含义,有助于我们在阅读古文或日常交流中更好地把握其深层含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