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君子攸宁是什么意思】“君子攸宁”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成语,常用于文学或古文之中。它表达了对君子品德与生活状态的一种赞美和期望。下面将从含义、出处、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。
一、
“君子攸宁”出自《诗经·小雅·常棣》:“丧乱既平,既安且宁;虽有兄弟,不如友生。”虽然原句中并未直接出现“君子攸宁”,但后世在引用和解读中,常将“攸宁”理解为“所安宁之处”或“安居之所”。结合“君子”的概念,可以理解为“君子所居之地安宁”。
更广泛地讲,“君子攸宁”可以理解为:君子所到之处,皆能带来安定与祥和。也可引申为君子应具备一种内在的宁静与从容,从而达到外在的安定。
这一说法强调了君子的修养、德行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,体现出儒家思想中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的理念。
二、信息表格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君子攸宁 |
出处 | 《诗经·小雅·常棣》(间接引用) |
含义 | 1. 君子所居之地安宁 2. 君子自身内心宁静,行为得体,从而带来安定 |
用法 | 多用于文学作品、古文写作中,表达对君子品德的赞美 |
引申意义 | 强调君子的修养与德行对社会的正面影响 |
儒家思想联系 | 体现“修身”“齐家”“治国”理念,注重内在修养与外在和谐 |
三、结语
“君子攸宁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理想的人格追求。它提醒我们,在追求个人修养的同时,也应关注对社会的积极影响。君子不仅是道德的典范,更是安定的象征。在现代社会中,这种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