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思想感情】杜甫的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》是其代表作之一,创作于公元755年,当时他由长安前往奉先(今陕西蒲城)探望家人。这首诗不仅记录了旅途中的所见所感,更深刻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命运、人民疾苦以及个人遭遇的深切关注。全诗情感深沉、语言凝练,展现了杜甫“诗史”与“诗圣”的独特风格。
一、诗歌背景简述
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夕离开京城,前往奉先探亲。此时,唐朝社会动荡不安,民生凋敝,而他自己也处于仕途低谷。诗中既有对个人境遇的感慨,也有对国家局势的忧虑,体现出诗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。
二、思想感情总结
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感情:
| 情感类别 | 具体表现 | 诗句举例 |
| 忧国忧民 | 对国家前途的担忧,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| 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。” |
| 个人失意 | 自己仕途不顺、生活困顿的感叹 | “穷年忧黎元,叹息肠内热。” |
| 怀乡思亲 | 离别京城,思念家人的情感 | “老妻寄异县,十口隔风雪。” |
| 社会批判 | 揭露统治阶级的腐败与社会的不公 | “荣枯咫尺异,惆怅难再述。” |
| 坚定信念 | 虽处逆境仍心系天下,不愿随波逐流 | “虽无归去力,且尽杯中醁。” |
三、内容分析与原创表达
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》不仅是杜甫个人情感的抒发,更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。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,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结合,展现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强烈的人文精神。
诗人在旅途中看到的不仅是自然风光,更是社会的冷暖。他对权贵的不满、对百姓的同情、对自身处境的无奈,都凝聚在这首诗中。这种情感不是一时的抱怨,而是长期积累的忧患意识的体现。
杜甫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来粉饰太平,而是以冷静而悲悯的目光审视现实。他的诗不仅仅是文学作品,更是一种历史见证,一种道德呼唤。
四、结语
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》以其真挚的情感、深刻的思想和高度的艺术性,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瑰宝。它不仅表达了杜甫个人的忧愤与理想,也反映了整个时代的苦难与希望。读这首诗,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,更能体会到一个伟大诗人对国家、对人民的深切关怀。
如需进一步探讨杜甫其他作品或唐代诗歌风格,欢迎继续提问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