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洛阳伽蓝记永宁寺原文及翻译】《洛阳伽蓝记》是北魏时期杨衒之撰写的一部佛教寺院志,内容记载了洛阳地区佛寺的兴衰、建筑风格、宗教活动等,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。其中,“永宁寺”是书中重点描述的一座重要佛寺,其规模宏大、建筑精美,被誉为“天下第一塔”。以下为《洛阳伽蓝记·永宁寺》的原文与译文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呈现。
一、文章总结
《洛阳伽蓝记·永宁寺》主要讲述了北魏时期永宁寺的建造背景、建筑布局、艺术特色及其在当时佛教文化中的地位。文中详细描写了永宁寺中一座高达九层的木塔,被称为“九层浮图”,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之一。作者通过对寺庙建筑、壁画、雕刻、佛像等内容的描写,展现了北魏时期佛教文化的繁荣景象,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动荡对寺院的影响。
二、原文及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永宁寺,熙平元年(506年)灵太后胡氏所立也。 | 永宁寺是北魏熙平元年(公元506年),由灵太后胡氏所建。 |
其塔高九十丈,上有金刹,复高十丈,故谓之九层浮图。 | 这座塔高九十丈,塔顶有金制的宝刹,又高出十丈,因此称为“九层浮图”。 |
西去宫城二里,南临太行,北接黄河,东望伊阙,西通太谷。 | 寺庙位于宫城西边二里处,南面靠近太行山,北面连接黄河,东望伊阙,西通太谷。 |
阁道四出,飞檐垂铃,金铺玉砌,穷极工巧。 | 四周设有阁道,屋檐高翘,悬挂铜铃,门扉装饰金饰,地面铺玉砖,工艺极其精巧。 |
塔内有千佛像,皆金饰之,光耀夺目。 | 塔内有千尊佛像,均以金饰装饰,光芒耀眼。 |
诸僧徒讲经,常有数百人,声闻数十里。 | 各位僧人在讲经时,常有数百人参与,诵经之声远传数十里。 |
时世虽乱,而寺宇不毁,僧众不散。 | 尽管时局动荡,但寺庙未遭破坏,僧人也未散去。 |
盖佛力无边,护持之力,实非人力所能及也。 | 可见佛力广大,庇护之力,实在不是人力所能企及的。 |
三、内容分析
1. 建筑规模:永宁寺的塔高九十余丈,是当时世界最高建筑之一,体现了北魏时期的建筑水平。
2. 艺术价值:塔内佛像金饰、门窗金铺玉砌,反映出当时精湛的工艺技术。
3. 宗教氛围:寺庙不仅是宗教场所,更是文化中心,僧人讲经、信徒云集,显示佛教在当时社会的重要地位。
4. 历史意义:尽管战乱频仍,永宁寺依然得以保存,说明佛教在北魏时期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生命力。
四、结语
《洛阳伽蓝记·永宁寺》不仅是一部关于佛教建筑的记录,更是一幅生动展现北魏时期社会风貌的历史画卷。通过对永宁寺的描述,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的建筑艺术,还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精神信仰与文化追求。这篇文章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阅读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