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外强中干是什么意思】“外强中干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表面上看起来很强、很厉害,但实际上内部虚弱、没有实力。这个成语源自《左传》,原意是指外表强大,内里空虚,后来引申为形容人或事物表面强大,实则不堪一击。
一、成语解释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 | 外强中干 |
| 拼音 | wài qiáng zhōng gān |
| 出处 | 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:“其民之不干,其国之无德。”后演变为“外强中干”。 |
| 释义 | 表面强大,实质虚弱;外有气势,内无实力。 |
| 用法 | 多用于形容人、组织、国家等,强调表里不一、虚张声势。 |
| 近义词 | 色厉内荏、虚张声势、外柔内刚(反义) |
| 反义词 | 内外兼修、表里如一、实力雄厚 |
二、使用场景举例
| 场景 | 示例 |
| 人物评价 | 他虽然外表强硬,但其实是个外强中干的人,遇到困难就退缩。 |
| 国家形象 | 有些国家看似强大,实则是外强中干,一旦遇到危机就暴露弱点。 |
| 组织管理 | 公司表面发展迅速,但内部管理混乱,属于典型的外强中干。 |
三、常见误区
- 误用为褒义:有些人误以为“外强中干”是褒义词,其实它带有贬义色彩,强调的是表面与实际的不一致。
- 混淆“外柔内刚”:有人将“外强中干”与“外柔内刚”混为一谈,其实两者含义相反。“外柔内刚”指外表温和,内心坚强;而“外强中干”是外表强,内里弱。
四、总结
“外强中干”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用来描述那些在表面上表现得非常强大或自信,但实际能力不足、缺乏底气的人或事物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应避免成为“外强中干”的人,真正做到内外统一、实力与形象相符。


